2025-04-13 14:45 点击次数:80
【火车脱轨很蹊跷】
作为中国重要的南北铁路干线,京广铁路的修建可追溯至清末时期。该铁路最初采用蒸汽机车作为牵引动力,列车运行至武昌徐家棚站后,需通过轮渡方式跨越长江继续北上,全程耗时约七天方能抵达北京站。1957年,在苏联专家的技术支持下,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,使列车无需再借助轮渡过江,单程运行时间因此缩短了十个小时。
作为中国南北交通的骨干线路,京广铁路在绝大多数区段都采用了双轨设计。但在湖南衡阳至广东广州之间,因受五岭山脉的地理限制,直至1980年代仍维持单线运营,这一状况对运输效率造成了显著制约。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,本文所述的事件逐步展开。
毛泽东在诗作中写道:"五岭逶迤腾细浪,乌蒙磅礴走泥丸",这一诗句不仅展现了广东与湖南之间的地理阻隔,也揭示了衡广复线工程的艰巨性。衡广复线工程全长555.642公里,其中448公里路段需要穿越山地和丘陵地形,这一比例达到了全线总长度的85%。
《郴州至坪石区段》所处区域地貌特征主要表现为低山丘陵,该区域构成了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的分水岭,地面自然坡度维持在10%左右。该地段存在多种地质灾害隐患,包括岩溶洞穴、地下暗河以及软土地基等,其中任何一个隐患若未能得到有效处理,均可能引发后续的行车安全事故。
在南岭山脉的郴州至坪石路段,南岭隧道以其独特的工程难度而备受瞩目。这条隧道横贯五盖山与骑田岭之间,全长达到6060.33米。鉴于该区域显著的岩溶地质特征,工程采用浅埋双线电气化隧道的设计方案。在施工过程中,隧道穿越了超过20条地质断层,并途经5个大型溶蚀洼地。其埋深呈现出显著变化,最深处达200米,而最浅处仅有6.5米,形成明显的起伏态势。
西江中桥作为与南岭隧道同期建设的工程项目,其设计采用双线三孔16米低高度梁结构。该桥梁位于耒阳至浪石坪区段,其施工过程具有特殊的技术要求。在正式开展桥梁建设之前,为确保施工期间河道水流的正常排放,工程团队进行了周密的准备工作。具体而言,铁路施工人员在耒阳至浪石坪区段实施了两处河道改道工程,这一工序与水电站在截流前需预先开辟导流渠的施工原理相类似。
维护团队声誉始终是首要任务,即使需要牺牲个人休息时间。1987年12月4日,在完成耒阳至浪石坪左线的拨接工程后,首趟由浪石坪驶向耒阳的货运列车在通过第二拨接口时,其机后第17节车厢意外发生脱轨事故。
面对突发状况,现场施工人员一时陷入震惊。关键时刻,项目负责人果断站上拆卸后的铁轨,以沉稳有力的语气向团队发表讲话:"当前正值《北京人民大会堂》评选建筑行业最高荣誉'鲁班奖'的关键时期。凭借我们取得的建设成果,获奖已是板上钉钉。难道我们要让这次脱轨事件影响到我们的荣誉吗?"这番鼓舞人心的话语激发了团队士气,全体工作人员仅耗时100分钟便完成了轨道修复,确保列车顺利通行。
【荣誉背后的智慧与汗水】
通过对事故原因的分析,我们可以采用由浅入深的方法进行探究。从表层现象观察,拨接口共设有三处,其中第二处拨接口成为导致脱轨的关键点,其空间布局呈现出较高的复杂性。在新左线与既有线的交汇区域,新左线采用了400米的曲线半径设计,但其轨面高度超出标准值105毫米,同时与既有线构成了13度的交角。这种几何特征使得列车在轻微超速的情况下,极易发生倾覆或脱轨事故。
事故成因具有多重性,各类影响因素相互交织,唯有进行系统梳理与主次区分,方能有效消除潜在风险。经专业人员实地勘察,此次拨接施工区域处于新旧线路交汇地带,其中新建线路由于尚未完成压实处理,而既有线路因长期运营已形成高密度路基结构。这种状况可形象地比喻为双足分别置于泥沼与硬化路面之上。
货运列车脱轨现象的产生可归因于其车辆结构的特殊性。此类列车通常由闷罐车、敞篷车及行李包车等多种车型组成,各节车厢的自重与轮对配置存在显著差异。从轨道力学的角度分析,这种差异会引发轨距、方向、高低、正矢以及水平三角坑等多个几何参数的急剧变化。这些参数的异常波动最终导致轨道几何尺寸发生突变,成为列车脱轨的直接诱因。
相关信息引自1999年度出版的《铁道工程学报》。该文献系统记录了相关研究数据和成果,为后续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。
本文内容已完整呈现,无需进一步补充或扩展。
#百家说史#